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分析

作者:杨文(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8 月儿科门诊的抽动障碍患儿进行平均为30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儿经生物反馈治疗,显效8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6%。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为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 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 并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1]。以往临床上多以氟哌啶醇、 泰必利等药物治疗,但由于容易引起头晕、嗜睡、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家长和患儿依从性差。本科从2006年9月~ 2008年8月对32例儿童抽动障碍进行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9月-2008年8月门诊患儿32例,男25例,女7例,就诊年龄7 ~ 15岁, 病程6月~4年,均符合DSM – IV关于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排除小舞蹈症、癫痫肌阵挛、药源性和其他锥体外系的病变。其中短暂抽动障碍26例,慢性抽动障碍4例,多发性抽动症2例。

 

1.2临床特征:患儿主要表现为一组肌肉快速、 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的抽动,其中以不能自控地反复眨眼、摇头或张嘴、口角抽动为首发症状居多,进而不断清嗓、四肢及多部位抖动或抽动,反复、间歇性发作。32例患儿中7例曾服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5例曾服中药治疗,疗效不佳,且均已停药3个月以上,20例为初诊病人。

 

1.3辅助检査:26例做脑电图(EEG)检查,24 例正常,1例EEG背景活动偏慢,1例中央区有高幅的θ波阵发。5例做头颅CT检査均正常,10 例做血抗0检查,其中2例抗0检査阳性。

 

1.4治疗方法: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 脑电电极置于大脑中央区CZ,参考、地线电极置于左右耳垂。以抑制θ波4~8Hz活动,同时增加β波12 ~16Hz感觉运动节律为训练目的,让患儿按已设计操作程序(游戏)改变或移动图象, 增强β波指数,抑制θ波和肌电。同时将患儿的脑电输人主机处理后,将反馈信号输入计算机使游戏程序发生改变。训练时,当患儿脑电波满足了计算机预设的奖励标准时,游戏的显示向正确位置移动。这时某一频段的脑波获得增强,而另一段的脑波抑制,从而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每周反馈治疗不少于5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 20次为一疗程,此组患儿平均治疗为30次,生物反馈治疗期间停止一切药物和其他治疗。

 

1.5疗效判断方法:采用《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ourette Syndrome Global Scale, TSGS) [3] 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判定,该量表由反映抽动症的4个单量表,反映社会功能3个单量表及反映社会维度共8个单量表组成,从抽动的症状、频度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全面评估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其评定效果不仅可反映治疗前后抽动发作频率的减少程度,而且还能反映抽动严重程度的减少情况,对学习和生活及社交活动影响的改善情况[3]。以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减分率作 为疗效判定的标准,减分率=[(治疗前量表评分 -治疗后量表评分)/治疗前量表评分]x100%。 显效:减分率>60%,好转:减分率30%~59% , 无效:<30%。

 

1.6统计学方法:根据量表打分,通过数学公式转换,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发声性和运动性抽动的 评分(抽动分数=频率x功能影响),以及治疗前后的行为评分、运动不宁评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配对t检分析。

 

2结果

 

32例患儿经生物反馈治疗,经TSGS量表记 录并计算治疗前后的减分率来评定疗效:显效8 例,好转21例,无效3例,近期有效率达90.6%。无效的3例中1例为慢性抽动障碍,2例为多发性抽动症。大多数患儿治疗20次后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后发声抽动的评分、运动抽动的评分、行为评分和运动不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2.png插图

3 讨论

 

抽动障碍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分为短暂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3种类型,起病年龄多见于4〜7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国内发病率约1%〜7%,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外发病率约10%〜24%。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征。患儿频繁的抽动或发声不被周 围人的理解,思维困扰、自卑导致孤僻的性格[4]。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原理是采用仪器接受于受试者心理或生理过程有关的生物学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以后,将大脑皮层各区的脑电活动信号放大转变成听觉、视觉信号然后反馈给受试者,对特定的脑电活动进行训练,学会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5]。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活动中,大脑本身既是控制系统又是效应器官,反馈信息最终仍作用于大脑[6]。本组患儿32例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显效8例,好转21例,无效3例,近期总有效率达90.6%。治疗后发声抽动的评分、运动抽动的评分、行为评分和运动不宁评分 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降低。本文32例患儿中大多属短暂抽动障碍,无效3例均为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因此认为抽动障碍早期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疗效佳。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且尚未完全明了,其病因学说之一就是精神因素,学习压力过大,家教过 严,使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导致发病, 除药物治疗以外,还必须进行心理行为的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治就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经由体内的信息往复反馈,使经过训练的患者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其心理和内脏的生理功能,最后达到治疗的目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优点是既无副作用,又无创伤,它以多种游戏的形式来治疗,增加了患儿的兴趣,减少了抵触情绪,让患儿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治疗,打消了患儿家惧怕药物副作用的顾虑,使得其治疗依从性较好。刘小芸等曾对比脑电生物反馈及氟呢啶醇治疗抽动障碍的副反应,前者无任何副作用, 而后者头昏、乏力、嗜睡及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的发生率达88.4%[7]。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缺点是对病程长、症状重的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 性抽动症效果欠佳,此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的报告相一致[8],对此类患儿可尝试脑电生物反馈并辅以药物一起治疗。在临床上以往我们常常碰到药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病例,而本文验证的也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近期疗效,对于它的远期疗效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观察。总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不失为不服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2.4.

[2]吴家骅.DSM-IV关于抽动障碍的分类与 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 (5): 352.

[3]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209.

[4]Rindner EC. Living with Tourette”s syndrome [J]. Psychosoc NursMent Health Serv,2007, 45(8) :19.

[5]郑延平.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M].北京: 高专教育出版社,2003.15 -16.

[6]杨文俊.大脑生物反馈治疗[J].临床神经 电生理杂志,2004,13(4) :238.

[7]刘小芸 彭云中.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 动障碍疗效研究[J]。西部医学,2007,19 (0:59.

[8]黄先萍n邹慧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07,28 (7):793.

 

无忧速建客服插件仍未激活,请进入后台“在线客服-激活插件”中进行激活,激活后彻底移除该弹窗;
如您没有密钥可移步至无忧速建官网无忧速建淘宝店铺联系客服索取密钥.

如用于测试用途,可先暂时隐藏本消息,感谢您的支持!

暂时隐藏弹窗

电话
QQ
  •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
  • 微信客服
Scroll to Top